在调研中,接受记者采访的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下,我国经济结构到了不调整不行的战略选择期,需痛下决心,改革造成经济结构多年来“调不动,调不好”的体制性障碍。他们建议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确立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实现战略转型。
双重压力逼迫经济转型战略选择迫在眉睫
接受采访的各方普遍认为,之所以说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期,主要有两方面压力步步紧逼:
一是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使我国通过外需市场消化大量过剩产能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在外向型突出的广东东莞市,保守估计今年许多乡镇厂房的空置率超过10%,东莞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18%,今年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
尽管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步恢复,我国外贸出口这一驱动力不能放弃,但长远来看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的趋势已经改变。山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过去十年中国幸运地走了一段依靠外需创造世界奇迹的路径,但同时我们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超低,制造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世界,还被别人就贸易顺差等问题大加指责。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在这条路上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危机逼迫我们必须由依赖外需向依赖内需转变,这应成为我国一个长期战略。
二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改变,但经济结构与之不相匹配,且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已多次丧失调整的机会。再不下决心,传统增长模式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将累积越来越多的矛盾,积重难返。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发展阶段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由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阶段。这一阶段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消费拉动为主。但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我国投资率持续攀升,消费率却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梁胜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4年宏观经济过热,本来都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但我们都错失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以高投资和高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反而得到继续强化。
山东省社科院张卫国认为,我国长期存在“双高”问题,即高投资率,以及高投资率下的高增长率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在保增长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调整结构与产业升级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防止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盲目扩张,坚决控制盲目重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