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财经报道-讯】中国民国以后的恶性通胀都与美国有关。
与美元脱钩,而自身的纸币缺乏信用与经济实力支撑造成通胀,是民国以来通胀的大致路径。
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通货紧缩与四十年代的恶性通胀都与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有关。
1934年6月美国通过《白银收购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者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这导致全球白银价格大涨,当时最大的实际银本位制国家中国全面紧缩。美国试图以提升白银价格的方式,让中国成为出口市场的梦想破灭,因为中国经济萧条既毁灭了内需市场,外需也成为无本之木。
从1934年开始,中国的大量白银储备开始外流,出口贸易严重受挫,1934年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生丝的出口量只有1930年的21.8%,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以1926年为基数,上海的出口产品物价指数跌到72%,对外贸易额以1933年为基数(约12560万海关两),1934年下降为80%,1935年下降为76%,而进口下降得更快,分别下降到 77%和68%,到最后白银几乎成为了中国那时唯一可以出口的商品,也是最大宗的走私商品。
实体经济下降,资产价格不振,1934年,上海的中外资银行抛售白银致使政府和实业债券下降10%,上海中心地产价格下降15%,工业债券下降7%。通货紧缩成为噩梦,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1934年比1931年下降了23%,当年下降了 6.5%,1935年又再次下降2.5%,农产品价格1934年下降了6.9%,1935年再下降3.7%,同时由于信用收缩,1934年7月的市场利率为5%,到9月的时候就上升到了12%。
白银本位无法维持,信用货币登堂入室。这正是与黄金脱钩的西方国家希望看到的结果,增加中国人的国际购买力。他们忘了,当中国无法创造财富养活自己时,货币升值带来的不是活跃的贸易,而是普遍的饥荒。
白银体系很快摧毁,1935年11月4日,中国的货币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当时的国民政府曾与美、英、日进行多次谈判,各国都希望中国新发行的信用货币挂钩于他们各自的货币,这样可以让中国成为他们的货币附属国与出口基地。
当时的国民政府打赢了货币战争第一仗,却没能打赢支撑货币的实体战争的关键一战。以孔祥熙,宋子文为代表的决策者成功地从英美等国筹措到足够的准备金,没有让法币与任何一种货币挂钩,而是直接实现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决策者“维持货币的可兑换性和汇率稳定成了国民政府的基本政策”;同时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平衡预算,提高了民众对新货币信心。这是币制改革难得的成功。
但在实体经济方面,国民党政府却步步失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