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在西安陪访德国总理默克时表示,国际上有关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舆论是不符合事实的。温总理的讲话想必主要针对前一段国际上关于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言论。对此,笔者认为温总理不必也无需护短,厘清和正视中国经济发展投资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方显大国风范,否则西方社会进一步认为是“自信”和“傲慢”!
前一段时间国际上有舆论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不是在变好而是在变坏。对此有关部门,包括舆论都给予了反驳,还有人拿出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称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200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下降38.7%。发达经济体中,欧盟下降29.2%,美国下降57%,日本下降53.4%,而中国吸引外资风景这边独好,2009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仅微降2.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开国门,对于外来投资者出台了不尽的优惠政策,1981-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9462万亿美元。大量的外资和先进的技术、管理融入中国,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近年来中国政府大量投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硬件环境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在很多方面不仅不比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差,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投资环境的好坏离不开良好的硬件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投资的软环境。
前些年,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给外商投资者超国民的待遇。近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逐步取消相关的优惠政策,外资和内资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无疑这是一种积极的做法,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设。过去享受了超国民待遇的外商可能据此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变了,而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谷歌事件更是给西方国家制造了口舌。这种感受和看法的出现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要有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国正在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概莫例外。
笔者认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好了,财富快速增加,但是不平等却加剧了。不平等就是不公平,这一点就连温总理也不否认,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是一种不公平,权力成为资本也是一种不公平,而不公平的环境使少数人有利可图。在国内,不仅国有垄断企业通过其对资源的不公平垄断地位,大肆攫取社会财富,演绎着不平等的“杯具”,一些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都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来谋求不公平的发展。可以说,在少数国有垄断企业和大型实力企业的挤压下,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笔者从事企业实践20多年,从未感觉到企业像今天这样难做。
|